趙怡憶暖暖年味 傳承眷村好食光
文/陳巍杉 圖/趙怡
現任政治大學副校長、資深媒體人與公益家趙怡,曾在世界各地留學、工作與生活,但最讓他懷念的,還是那段眷村歲月。他的父親趙錦龍,在民國三十六年調來臺灣,是早期來臺海軍部隊中的少數高階軍官。
父親職務調動頻繁,趙怡雖在基隆出生,後來全家遷至位於高雄左營的明德新村,一直到民國五十六年才遷出,他在眷村住了近二十年,「我們家搬到左營後,父親職務反而從此沒再調回左營。」趙怡笑著說,家中諸多事務,就由現年已九十八歲的母親一肩扛起。
明德新村與軍事機關同處一地,無法自由進出,趙怡記得即使同學要到家裡玩,都得查驗眷補證等文件;不過,村內幾乎夜不閉戶,加上左鄰右舍雞犬相聞,治安比其他地區還好。當時眷村生活困苦,居民不分長幼,常是衣穿四季,要換上新衣,就得等到過年。
婆婆媽媽巧手做佳餚
談到兒時的眷村過年,趙怡記得大夥穿著嶄新衣褲,在院子中盡情玩著自製竹槍、紙牌或燃放鞭炮,不亦樂乎。一邊玩著,空氣中瀰漫著各種過年食物的氣味,眷村食物大都手工製作,除了香腸、臘肉,還有麵粉做的各式點心,例如加了蔥花、蛋、鹽的烙餅,或是當時孩子們愛吃的巧果(前陣子他還到西門町的老天祿,特地找尋這種點心),都難不倒眷村廚藝高超的婆婆媽媽。趙怡還記得,當時母親的一雙巧手,能把平凡無奇的煎年糕,變成五顏六色、令人垂涎的美味小點。
最能代表過年的,當然是除夕年夜飯,餐桌上總是滿滿的菜餚,大人們一邊忙進忙出地端菜,一邊滔滔不絕地向孩子們解說典故,像是用豆芽、木耳、豆干、紅蘿蔔等食材,炒出滿滿一大盤「如意菜」,就是取其中豆芽的形狀,像古時候的玉如意,而產生的優雅名稱。
不過,好吃的佳餚背後,也伴隨著一些禁忌,趙怡記得大人們一直叮囑,盤中的魚不能吃完,更不能翻面,除了習俗之外,左營一帶海軍部隊眾多,翻面容易讓人聯想到船艦翻覆,這也是海軍眷村特有的忌諱,「其實我們也不敢多吃,最多動一下筷子,留到初一、初二再繼續吃。」這也是承繼年年有餘的傳統習俗。
跪地說吉祥話領紅包
吃完年夜飯,就是發壓歲錢的時刻,趙怡記得祖母發壓歲錢時,晚輩們一定是雙膝著地、跪著說完吉祥話,才可以拿到紅包,兒時還不理解長輩為何堅持這些禮儀,長大之後慢慢回想,才領悟是對辛苦養育後代長輩們的尊敬。
除了長幼有序,趙怡表示,眷村人還擁有兩項價值觀,相較社會上其他族群突出,那就是「無私為國」、「團隊重於個人」,但也因為如此,沒有餘力再購置私產,一心戮力從公。「因此在中華民國發展過程中,眷村歷史是重要的一頁,不應該留下空白。」趙怡期待在大眾熟知的眷村菜餚、珍貴老照片之外,未來還能與熱愛國家歷史的榮民榮眷或有心人士,一起努力傳承竹籬笆裡美好的記憶。
【受訪者】趙怡,民國三十九年生,父親趙錦龍退役海軍中將。曾任行政院新聞局局長、高雄市國軍眷村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;現為國立政治大學副校長、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總會長。
(點閱次數:1809)